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朝官服,以及明朝官服1到9品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的官服由冕冠和冕服组成,其冕服延续了唐宋官服的特色,以袍衫为主。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官,不论高品还是低品,但凡遇到重要的节日,都要戴冕冠(在明朝被称为梁冠),穿红色的罗布衣裳。不过在平日上朝的时候,穿的就不是一色儿的红色衣服了,而是另有规定。
而不同官职的官服也不一样,大致可以从袍衫的颜色、冕冠上梁的数量和官服的补子图案等方面进行区分。在官服颜色方面,只有品阶在一到四品以内的官员可以穿着红色官服,五品到七品穿青色,七品以下穿绿色。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官员穿的是红色官服,那么他的身份就只有三种:权臣、皇帝宠臣和皇帝心腹,这样的官不管是不是一品,都必须小心翼翼对待。
在冕冠方面,明朝官员的冕冠以梁的数量区分,从一品到九品,品级越高,冕冠上的梁数量就越多,一品为七梁,二品为六梁,三品为五梁,四品为四梁,五品为三梁,六品七品为二梁,八品九品为一梁。除了官员以外,公爵需要冠八梁,侯爵、伯爵冠七梁。平日里在影视剧中常见的乌纱帽其实是官员们的常服配饰,即在官府机构内上班所戴,每日早朝戴的还是梁冠。
文武官员的服饰除了胸前的补子图案不一样外,其他都没有什么分别,文官官服的补子图案从一品到九品依次为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鸳鸯、黄鹂和鹌鹑,这都是一般的文官的补子,特殊官职则不一样,比如说御史补子就是獬廌,而无品级小官的补子则是练鹊。而武官的补子从一品到九品分别是麒麟、狮子、豹、虎、熊罴、獬豸、彪、犀牛和海马。
明朝的朝服,依照文武官品和等级,订定了衣服的花纹和颜色,其中有一小部份,采用元朝汉官服制。高阶官员穿的袍服,沿用元朝皇帝穿的红袍,中等官员穿青袍或绿袍,基层官吏穿的檀色或褐色服,是沿用元朝汉官的色彩。衣料上的花朵也有分别。官做得最大,袍服上面的朵也最多,最基层官吏,不准穿有花纹的服装。明朝的官服,已经开始用「补子」了。补子又叫补服,就是帝制时代做官的人,在服装上缝的徽识,是自明代起新订的制度。官服都是盘领式的袍服,前后胸背除了缝著一块补子外,衣襟都是右开,衣袖宽约三尺。一至四品文官穿绯袍,五至七品穿深蓝袍,八至九品穿绿袍,不入流的杂官,穿戴兴九品文官相同。命妇穿的穿官服,头上戴的是凤冠。从明代出土的一具金冠,是用细金丝编成的一个金网,那是皇后戴的。最高级的命妇,是封有王爵的夫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一品文官朝服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
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
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
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
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扩展资料
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穿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代官服制度
明朝官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明朝官服1到9品图片、明朝官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明朝官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