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设计 > 上海独角戏(独角戏是什么戏)

上海独角戏(独角戏是什么戏)

发布于:2022-12-22 作者:沫沫 阅读:6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独角戏,以及独角戏是什么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独角戏是什么意思

独角戏是指单人直接面对观众的演说式的幽默表演形式。一个公开的独角戏通常是现场喜剧(暂译自Stand Up Comedy)的一个环节,正如"今夜秀"开场那样。在一个独角戏里,演员是不能单枪匹马的。当然后援团(戏院或电影里的)是不会说话的。当演员单枪匹马时,思想或许很尖锐,但这是自言自语,不是独口。独角戏独立构成一种艺术形式,但是通常附属于一个大一点,以对话为基础的节目,起到提供事物与观众发生关系的另外一个角度并用以剖析一个事物的本质的作用。独角戏是上海的传统戏,是用方言表演,也是南方的相声。

上海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上海的戏曲剧种是:

1、沪剧

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

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

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2、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3、昆曲(Kun Opera)

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

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有影响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4、淮剧

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盐城县和阜宁县,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

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5、滑稽戏

是一种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

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

上海滑稽戏为何流行不起来?

相比上世纪的鼎盛时期,当下的上海滑稽戏、独角戏面临着观众文化需求日趋多元、演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其发展确实进入到了一个历史低谷期。优秀作品少、大型演出少、冒尖演员少已经成为上海滑稽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近些年,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绿杨等大师及多位“双字辈”艺术家相继离去,更让许多热爱滑稽戏、独角戏艺术的观众感到痛心忧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事实上,上海滑稽戏、独角戏当下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再现当年滑稽界的精彩辉煌谈何容易?

时代环境的变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语言载体。上海人面临的“沪语危机”对上海滑稽戏、独角戏带来巨大冲击。地方戏曲曲艺脱离不了地方方言,这是水和鱼一般的关系。这些年,上海独角戏也曾上过央视、登过春晚,甚至参加过一些综艺选秀节目,但是一旦放弃沪语进行表演,效果就怎么也出不来。有调查显示,在上海初、高中生中,家庭交流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远高于上海话。面对“基本能听懂但不太会说”的上海青少年,滑稽戏、独角戏的影响力自然呈下降之势。

其次是传播介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上海滑稽戏、独角戏的传播模式。上海独角戏最早就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的,多少年来开着收音机听相声、独角戏成为上海人的一种习惯。放学回家边吃晚饭边听广播,这是许多70后、80后童年时代的生活常态。有趣的是,《开无线电》还成为了上海独角戏的经典之作。然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广播、电视所造成的挑战前所未有,高度依赖广播、电视的上海滑稽戏、独角戏所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再次是脚本内容。上海滑稽戏、独角戏的“噱头”不噱。与相声的“抖包袱”相似,上海滑稽戏、独角戏抛出笑料叫作“出噱头”。然而,当下网络时代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短短几小时,一个新闻热点就能引发众多网民自创的笑话段子。例如,本届里约奥运会就让人领教了“高手在民间”的搞笑功力。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传统滑稽戏、独角戏脚本生产方式所难以匹敌的。在没有网络传播的时代,“噱头”的制造不仅靠编剧、演员本身,甚至还可以从古代的一些笑话集子中挖掘素材,比如《笑林广记》中的许多笑话,都被运用到独角戏表演中成为出彩的“噱头”。在当今网络社会中,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再发生。今年3月,84岁的滑稽戏老编剧周艺凯在一场艺术研讨会上就发出感慨:“再不赶上形势怎么办?连普通的老百姓都比你专业搞滑稽的人要‘滑稽’。”

最后是团队

上海独角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独角戏是什么戏、上海独角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上海独角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