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代理 > 白裤瑶族(白裤瑶族纹样)

白裤瑶族(白裤瑶族纹样)

发布于:2022-12-23 作者:沫沫 阅读:7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白裤瑶族,以及白裤瑶族纹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白裤瑶是瑶族,组成的一个部分?

一、白裤瑶是瑶族四大支系一个分系,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各支系瑶族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自信风格与特色,白裤瑶自称布诺,他的名称是因为男子穿齐膝白裤而得的,他是一个被联合国科教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一个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

二、白色长裤女式夏装,上衣和前两件衣服,随意地放在肩膀上,里面什么都没有,女性的胸部若隐若现。一旦你弯腰工作,你就会有一个完整的概述。”“瑶族两件”源于瑶族女子夏装的白裤。瑶族妇女穿白裤子不遮胸,不显色欲,而是母性与生殖的至高无上。独特的白裤瑶族服饰表明,在古代,白裤瑶族学会了用抽象的民族文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三、白裤子不仅在婚礼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恋爱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穿着白裤子的年轻男女姚已经习惯了追赶夜街。每到第二天,天黑以后,三三两两穿白裤子的青年男女都成群结队地去湖边寻找他们最喜欢的人。月光下,街上挤满了人,青青和我的白裤子到处都是。恋人爱厚时,甚至对着对方的耳朵唱瑶歌。这些歌很小,只有这对夫妇才能听到。街道上充满了浪漫的气氛,白裤瑶一般不嫁外族人。

他们的服饰图案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成,朴素典雅的色彩反映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髓。

白裤瑶族女人为什么不穿内衣,这有什么传统?

在云贵高原东麓广西、贵州交界的莽苍山脉中,生活着中国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族,原始的氏族社会形态较完整地传承下来,社会学家把白裤瑶族称为氏族社会的“活化石”。白裤瑶族不仅是对女性的生殖器有崇拜,对女性崇拜又衍生出来的还有对女性乳房的崇拜,对女性乳房的崇拜是因为她是哺育后代的典型象征。

瑶族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地搭在肩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侧览女性双乳若隐若现。一但弯腰干活,便是全览无余。“两片瑶”就源于白裤瑶族妇女夏季服饰。白裤瑶族妇女不罩双乳,不是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对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无上的崇拜。

夏天时女子的上身衣着只有前后两片布罢了,俗称两片瑶。男子一年四季都着白裤,所以也称为白裤瑶族。白裤瑶没有文字,靠口耳相传的历史流传至今已经有些模糊,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源于湖南武陵、长沙一带,唐宋以后逃匿于湘桂边界的深山密林中,辗转迁徙到如今的聚居地。

在白裤瑶山村,恋爱是自由的,婚姻却是严肃的。虽然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遗风犹存,“母舅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舅权在白裤瑶人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白裤瑶青年谈婚论嫁时,父母之言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女方母亲的兄弟或堂兄弟(即舅舅)是否点头同意这门亲事,才是婚嫁能否成功的关键。

白裤瑶的风俗习惯

白裤瑶族一般都早婚,十七到二十岁是最佳结婚年龄,过了二十就算老青年了。白裤瑶男人的心胸,豁达得令人难以置信,结婚当天,还允许新娘去会以前的情人。白裤瑶族的男人,如果不能忍受新娘在婚前有情人的事实,他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人们会认为这个男人心胸不豁达。白裤瑶族新娘结婚的当天,从早上八点钟开始,到下午四点这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可以去和以前的情人做最后的告别。告别仪式是完全公开的。新娘家还要备好二十斤糯米饭,给新娘用做送给情人的最后礼物。

结婚当天,新郎家门前站着两位等着向客人敬酒的小伙子。每位客人要进到新郎家里,都要经过这两位小伙子设下的“酒”关。敬酒要喝双数,意为成双成对。婚礼的第二天,新娘要返回娘家,第三天新郎去接新娘时,迎亲的队伍和送亲的队伍在半路摆起长席宴,名为半路酒。喝半路酒的时候,场面奇特而宏大。

白裤瑶不仅婚礼奇特,恋爱过程也非同一般。白裤瑶族男女青年习惯赶夜街,每每到圩日,天黑过后,三三两两的白裤瑶男女青年就涌向湖边,去寻找他们的意中人。月光下,街上人山人海,到处可见卿卿我我的白裤瑶情侣。情侣们爱到浓时,甚至把嘴凑到对方的耳旁唱瑶歌,歌声很小,大概也只有情侣双方才听得见,街上遍地透着浪漫的气息。

婚姻习俗:白裤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白裤瑶民风淳朴,丧葬习俗尤为独特。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这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白裤瑶的这种传统送丧习俗,不仅仅是表达遗属对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项众人共同的祭祖活动。因为他们认为:个人和集体都是以祖先为纽带,在岁月的长河中并肩艰苦跋涉的。这一习俗中的铜鼓、皮鼓,是葬礼活动的主要打击乐器,在平时的日子里不能随意敲打。传说,白裤瑶的铜鼓、皮鼓是古代用以出征打仗报警的。有一次,白裤瑶与土司打仗,因寡不敌众,头领身负重伤,最后只好逃进深山,后来头领因伤势过重含恨死去,瑶胞为了祭祀头领,为他鸣鼓、砍牛,隆重安葬。从此,铜鼓和皮鼓便与祭祀联系在一起了。当家中有人去世后,死者家属就派人在举行葬礼之前,带着砍牛刀去向舅爷报丧。舅爷一见砍牛刀便知原委。翌日,舅爷带领着数十人,背着铜鼓,提着风桶,来到死者家中打。铜鼓是白裤瑶的圣物,在启用之时,人们要杀鸡、放鞭炮,在埋铜鼓的地方举行起鼓仪式:“铜鼓呀,我们把你来敬,请你开口说话,求你告诉祖先,保佑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完这些话,才把铜鼓取出来去参加葬礼。葬礼完毕,同样要举行敬鼓仪式,将鼓埋好,这样鼓才不会跑走。

砍牛送葬的前一天,要打铜鼓为死者“开路”,使更多的人听到鼓声,自动前来参加葬礼。砍牛送葬,在白裤瑶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们认为牛是前辈创业的结晶,应该与前辈结伴同行。砍牛时,四方亲友都前来参加这个庄严的仪式。砍牛前,先理好一根约2米高的木桩,用竹圈套在木桩上,然后用铁环拴住牛鼻,以长麻绳系于蔑圈外,使牛能绕着木桩转动。砍牛前,死者家属按男女排着队,每个将手里拿着的谷穗喂牛,拜牛、哭牛。最后,主持砍牛仪式的巫师,边撒白米,边念先辈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经历和后人对死者的怀念等。念完,砍牛手从舅爷手中接过砍牛刀挥刀砍牛,把牛捆倒后便接牛血倒入预备好的酒中,再用竹简装上牛血洒,敬鼓手、敬亲友、敬众人。

砍牛一结束,便进入第二个祭祀仪式,打铜鼓、跳猴鼓舞。这个仪式把葬礼引向了另一个高潮。敲鼓前要先祭鼓,主鼓手把鼓放在铜鼓围起的场中央,寨老点起3注香火,摆牲头,酒饭祭大鼓。祭完大鼓,再拿禾把米酒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祭铜鼓,唱祭鼓歌。祭罢铜鼓,主鼓手启鼓,牛角号手从两边进场,吹起牛角号,号声低音回旋深沉,如泣如诉。片刻号手回到原位,鼓声又起。主鼓手两臂平放,再击一鼓,同时开始鸣放,由左向右,依次而放,这是向死者送行的枪声,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枪声。枪声刚落,鼓声又起,用藤做的鼓槌敲在鼓心上,发出咚咚声响,主鼓手双腿齐跳,舞槌击鼓。众铜鼓手依鼓点节奏,也敲起铜鼓。打铜鼓的人都是男子,他们弯腰站在鼓的一侧,左手握鼓槌,敲击鼓面,右手执铁丝轻打鼓身。在他们的右后方,另有一人双手用木制的风桶接音,按一定的节奏前后晃动,使铜鼓产生低沉的共鸣,鼓声在数十里的村寨和山谷中回荡。山民听到鼓声,或背着铜鼓,或挑着糯米粑赶来。鼓声越来越响,引来参加葬礼的人越来越多,葬礼仪式的场面也愈隆重,愈体面。主鼓手一边以鼓点指挥铜鼓演奏,一边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现众人的愿望,让死者的灵魂登天,驱散众人心头悲伤的阴影,消除灾难。他左跳右跳,双腿并拢微曲,然后双槌击鼓,手中的小木槌则有规律地从头顶、两耳、双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击,或左或右地绕皮鼓转圈。其舞姿动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农事劳动的挥锄、挖地、点种,让人从中看到后人对前人艰辛创业的深深敬意。

老猴舞又称猴鼓舞,当地称之为“剥泽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舞。相传,很久以前,一位瑶族老汉在山地敲打皮鼓,驱赶偷吃黄豆的猴群。开始,猴群被鼓声吓得不敢下山。后来顽猴却趁着他熟睡后,悄悄击鼓玩耍。老汉醒来后,看见猴子打鼓觉得奇怪,看着看着,不禁被猴子击鼓,边跳边舞的动作所吸引。他暗暗记住了这些动作,回家后模仿起老猴打鼓,于是便有了这猴鼓舞。牛角号的低沉,铜鼓声的铿锵,皮鼓声的凝重浑厚,久久回荡在山中,带着众人的缅怀之情,响入云天。

白裤瑶是聚族而葬的。同族均有固定的墓地。众人把灵柩抬到墓地,葬毕,在坟堆前竖立两根圆木柱,木柱上刻着若干道道,在中间插入被砍的牛角。牛角越多越表示死者的尊荣。安葬完毕,送葬者每人依例可以得到一块牛肉和一团糯饭。白裤瑶的丧葬仪式中砍牛祭祀的情景,与云南广南出土的汉代铜鼓鼓腰部的剽牛图案,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白裤瑶的砍牛送葬是南方民族的古老习俗。 白裤瑶很爱捕鼠。他们根据老鼠喜于夜间活动的特点,每天傍晚就把捕鼠夹安放在房角屋后、村边寨旁、四角地尾、或荒山野岭,布下天罗地网。第二天收鼠夹,每次少者得三五只,多者得四五十只老鼠。若本村寨范围的老鼠捕光猎尽了,就利用空闲日子,背着口粮,挑着一百多把鼠夹到别的民族、别的乡,甚至到外县去捕捉,边捕边烘干鼠肉,常常满载而归。

鼠肉被白裤瑶视为上等佳肴,多留作年节食用和招待贵宾;未婚男子则留给来“相家“的老表(情人)“尝心”。若老表来“相家”吃不上鼠肉,被女的视为懒惰无能、不重情意而遭拒婚,原来的甜情将从此清淡如水。谁家的男青年捕到的老鼠越多,就越荣耀,获得美好的爱情。

白裤瑶捕鼠用的“夹”既简便又精巧,形似弓箭,弓是竹制的,长约三尺,弦是麻绳类制成。捕鼠时,弓的左端紧插在泥土或石缝里,在距左弓端五寸处的弓臂上紧系着两块五寸长、交叉成剪刀状的薄竹片;往左倾的竹片上端系着弓弦的一端,与右弓端的弦线相连;往右倾的竹片上端系着双折绳套,绳套连着左弓端;两块剪刀状竹片均在套中、不能滑脱;往右倾的竹片上端右侧还系有指头大的竹蔑套环,套环可与系在弦上、相距五寸的一根小圆形竹钉相扣而绷紧弦(此时系在左倾竹片上端的那段弦松弛),小圆钉的下端横置一条小竹尖在剪刀叉中,竹尖上串有老鼠爱吃的煎炒食物。贪吃的老鼠伸头入剪刀叉中咬食物则触动横竹尖,横竹尖则滑出剪刀叉,牵动小圆竹钉。小圆竹钉迅然从套环中滑脱,弓弦弹力的作用点瞬即移到往左倾的竹片上,原来松弛的那段弦猛然绷拉,把左倾的竹片拉往右,两块交叉成剪刀状的竹片骤然关闭,老鼠则被夹在叉中,动弹不得了。

白裤瑶捕鼠的事,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洪水吞噬人类,仅剩下白裤瑶兄妹俩了。为繁衍后代,妹妹将自己保存下来的棉种送给哥哥作情物。谁知棉种被老鼠吃了,妹妹很生气,要求哥哥,灭不尽老鼠就不结婚,于是哥哥便发明了上述这种鼠夹,灭尽老鼠,获得了美好的爱情。捕鼠的习俗也就代代相传。 白裤瑶男子女子在成年时,头发便终身不剃剪了。男子用白布把拧成一股的头发旋紧从脑后盘绕至前额,妇女则把发梳结成髻用黑布巾罩套,再用黑布巾两端缝系的白布带整体结紧。留头发、包头巾的习俗白裤瑶称其为“包头禁发”,这种装束习俗在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里很是独特。对于头发白裤瑶格外珍惜,不仅成年男女包头禁发,长在头上的发辫不再剃剪,即使是日常脱落的头发,也要谨慎地拾起用纸包住夹在篱笆里收藏好。

在白裤瑶的口头传说里,他们对头发的重视,是源于一次可怕的经历:在很久以前,几个操外省口音的陌生担货郎到瑶寨推销针线等小商品,他们走村串寨主动招揽顾客,货价格外的便宜,交易方式也很特别,无钱购买的允许用其他物品来兑换,连剪下的头发也可以交换商品,家境贫寒的村民争相剪发换取所需。然而在陌生的卖货郎走后不久,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瑶寨出现了恐怖的急性传染疫病,多人感染尸横遍地。灾难之后,瑶人拿死者衣服去寻仙问卦,查找灾难的来由,卜卦者解答:“不久前有人到你们村寨去收头发,把头发拿回去掺上针和沙子埋地下施咒要你们断子绝孙”。从此,白裤瑶惜发如命,不再乱剃剪头发,头发脱落也要拾起收藏。

白裤瑶族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白裤瑶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裤瑶族纹样、白裤瑶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白裤瑶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