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刘婕妤,以及刘婕妤 西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好的!
刘
15划(火)
婕
11划(木)
妤
7划(水)
得分:82
(吉)
天格:16分(土)人格:26分(土)地格:18分(金)外格:8分(金)总格:33分(火)
「刘婕妤」的“三才”解析
(土土金)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为:
一帆风顺成功发展,目的可以达到,境遇好而身心健康,可得长寿幸福。(吉)
1、总论:这是一种不安、平凡的配置,表面是安定发展,但亦含有受人欺骗,而多散财之虞,易养成消极的习惯。天运五行属木时早年难成,属金时晚年失败或遭灾。
2、性格:为人难诚恳正直,对待晚辈也宽厚慈祥,有好充面子的倾向,但不耐吃苦烦重的工作,做事不够积极,容易放弃好机会。一生发展较缓慢。
3、意志:意志坚定,安守自己的岗位,但计划都欠周详,常会误事。
4、事业:不适于太吃苦劳力的工作,如从事稳定性收入的行业最适合,投机性或发横财较无缘。
5、家庭:一家老幼和睦相处,夫妻子女平安幸福。家庭责任很重,恋爱时追求异性较大方。
6、婚姻:男娶贤慧之妻,婚后生活圆满;女嫁温厚才华之夫,婚后家庭幸福。
7、子女:男孩多于女孩,个性较顽强,反抗心理较重。注意不可过份溺爱及误入问题少年。
8、社交:人缘不错,社交不得要领,与人相处时容易受人误会或拖累损财。
9、精神:中年前精神愉快,中年后内心苦闷。
10、财运:财运不佳,收获不多,应多节俭。
宋哲宗简介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年仅24岁,葬永泰陵。
宋哲宗历史故事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赵煦,汉族,宋神宗第六子。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丰五年(1082)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1093),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原因。
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王赵佣为皇储,由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神宗表示同意。宋哲宗坐像高太后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这种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氏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时,他年龄最大的儿子延安郡王赵佣才10岁,而两个同母弟弟却年富力强,雍王赵颢36岁,曹王赵頵30岁,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做皇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邢恕以赏花为名将二人邀请到自己府中,对他们说神宗的病情已无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大惊,明确表示,这是邢恕想陷害他们全家,急忙与高公纪一起离开邢府。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却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胆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称“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称“领圣旨”,传达旨意是“已得圣旨”)。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王珪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寝。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叫人秘密赶制了一件10岁孩童穿的黄袍,以备不时之需。
这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皇储之争总算平静下来。数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
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0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义来变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时,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转身向哲宗禀报,以致哲宗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哲宗成为一个恪守0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0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疏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哲宗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哲宗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哲宗,但却使得哲宗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妃也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妃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元丰八年十一月,-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吓得-妃淌着眼泪谢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们所做的一切,对于哲宗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岁时便能背诵7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颇得父亲神宗的喜爱。元丰七年三月,神宗在宫中宴请群臣,时年9岁的赵佣随同。赵佣虽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却表现得极为得体,得到父亲的夸赞。哲宗即位后,辽朝派使者来参加神宗的吊唁活动,宰相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复给哲宗讲契丹人的衣着礼仪。哲宗先是沉默不语,待蔡确絮絮叨叨讲完,忽然正色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一愣:“当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辞极锋锐,蔡确无言以对,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报时,哲宗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哲宗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无非是一个摆设而已。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大臣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子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0擅国”,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也许在最初,哲宗对父亲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时期被冷落和忽视的经历加剧了他对元祐政治的不满,便极力推崇神宗。可见,在哲宗的政治抱负中,有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剧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发清晰。
政治漩涡中的新旧党
哲宗朝,无论是元祐时期,还是哲宗亲政后,最活跃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们。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新党)与反对变法的大臣(旧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成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 在高太后垂帘的8年中,旧党不仅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旧党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寻新党章惇、蔡确的传闻轶事,任意加以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车盖亭诗案。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神宗变法时,王安石见蔡确颇有些才能,便推荐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确长于见风使舵和阴谋诡计,当他见到神宗有疏远王安石之意时,竟不顾知遇之恩,-参劾王安石。蔡确为了谋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狱。他自知制诰升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狱夺别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确却自以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时,蔡确与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颢和曹王頵不成,反过来诬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废哲宗之意,自谓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帘后,新党势力被排挤,蔡确也被贬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确罢相,出知陈州。次年,蔡确再贬安州。在安州游车盖亭时,蔡确写下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诗被与蔡确有过节的吴处厚所得。吴处厚曾在蔡确手下为官,希望他推荐自己,但被蔡确拒绝了,由此怨恨不已。终于,吴处厚等来了报复的机会,他将蔡确的诗上呈朝廷,说其中“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而旧党梁焘、朱光庭和刘安世等人立即加以发挥,肆意攻击,并以“邢恕极论蔡确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论相-,高太后怒不可遏,将蔡确贬到新州。吕大防和刘挚曾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路远,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抗议。哲宗亲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贬至岭南,印证了范纯仁当日的忧虑。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旧党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一次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0”。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但是,随着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长,不仅旧党成员,连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来、新党复起的政治气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实际上是已经预感到哲宗准备起用一批新人,要他们提前准备,尽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来事实证明,哲宗亲政后,凡是高太后垂帘时-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 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扭曲。当他们复出时,他们与亲政的哲宗一样,都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学善文,考进士时,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为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居然再次参考。一次,章惇与苏轼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见潭下临万仞绝壁,有根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到绝壁上去题字,苏轼见绝壁下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地吊下绳索攀着树下去,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上来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旧。苏轼拍拍他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听罢,哈哈大笑。
熙宁初,章惇得王安石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高太后和司马光废除新法,章惇与他们的冲突就越来越激烈,甚至还与司马光在高太后帘前争论,言辞极为尖锐。高太后大怒,刘挚、朱光庭和王岩叟等人趁机上奏指责章惇,章惇被贬出朝廷。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刘挚和王岩叟等人对新党的攻击,变本加厉地对他们进行报复。绍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将旧党的主要人物吕大防、刘挚、苏轼、梁焘等人贬到岭南。章惇还利用哲宗不满当年刘安世和范祖禹谏宫中寻找乳母一事,将两人也贬到岭南。绍圣四年,章惇等人频频上奏,哲宗又开始对元祐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已故的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均被追贬和削夺恩封,哲宗甚至还要掘两人坟墓,由于大臣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谏才作罢,但两人后代都被牵连遭贬。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贬出朝廷,后来几乎都相继到了岭南。
章惇对旧党还采取了一个极严厉的措施,即编类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丰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击新党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类,再给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动一直到哲宗去世时仍在进行。此外,章惇在贬逐元祐党人时,还以被贬者的姓名来定贬所。苏轼贬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类似“儋”。刘挚贬新州,因为“新”字音近似刘挚字莘老之“莘”。黄庭坚贬宜州,因为“宜”字似其字鲁直之“直”字。而刘安世贬逐时,有人说刘安世曾算过命,说他命极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说:“刘某命好,让他去昭州试试。”竟将人的生死视为儿戏,不幸为苏轼所言中。
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与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哲宗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绍圣初,逢郊祀大礼,朝廷要颁布大赦诏令,通常连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请示哲宗,可否赦免贬谪的旧党-,哲宗回答得极为干脆,说决不可以。绍圣四年(1097),有人建议让谪居岭南的刘挚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气”,哲宗却说:“刘挚等安可徙!”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也不允许。而对于王岩叟,哲宗指责他当初贬蔡确时,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自己,用心极险恶,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这些言行相当于宣判了旧党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统治时期,他们永无翻身之日。
皇后孟氏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祐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祐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贵族女子命运难测,越是地位高,越可能跌入深渊。皇后在女性世界中地位最为显耀,然而能善终的皇后比例也最低,失宠被废是司空见惯的。唐代风流天子李隆基,世人都知道他与杨贵妃的所谓爱情故事,但在杨贵妃之前,玄宗后宫的妻妾之争却鲜为人知。
玄宗的宠妃很多,其中有一个武惠妃,是则天皇帝的堂兄弟武攸之的女儿。她自幼入宫,聪明秀丽,得到玄宗专房之宠,于是,她开始不把王皇后放在眼中,经常搬弄是非,想取代皇后。王皇后是李隆基的结发之妻,虽然姿貌平常,但她与李隆基共过患难,因而受到玄宗的敬重。婚后多年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随着后宫嫔妃宠姬越来越多,王皇后开始受到玄宗的冷落。为了保住中宫的地位,王皇后听从哥哥的话,写符求天赐子,这事被武惠妃知道后便向玄宗告发,说王皇后写符诅咒皇上早死。玄宗本来已想废后重立,只苦于找不到把柄,这一下他有了废后的理由,便不分青红皂白,亲手起草敕书废后,并令王皇后的哥哥自尽,王皇后移居冷宫后,抑郁而病死。
宋哲宗赵煦的孟皇后,也是莫名奇妙被废的。孟氏16岁时经过宫廷大婚典礼登上皇后宝座,是宋开国100多年来最幸运的年轻皇后。她禀性娴雅,姿质端庄,和淑宽容,但是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后宫的争宠斗争,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哲宗亲政以后,起用的一班人物与太皇太后(哲宗的祖母)政见不同,而哲宗因受制于太皇太后多年,也对她存有怨气,两下合拍。这时因为太皇太后已死,太皇太后选中的孟皇后就成了出气筒。
后宫中,哲宗宠爱的刘婕妤因恃宠骄慢,宫中嫔妃都讨厌她。冬至节时众嫔妃在偏殿等待太后接见,刘婕妤身后的椅子不知被谁撤去,她仰天摔了一跤,出尽了洋相。她认定是孟皇后指使人干的,在哲宗面前撒娇撒泼,挑拨帝后的关系。也算是孟皇后命运不济,她女儿福庆公主得了一种怪病,太医们治不好,皇后的姐姐便偷偷把道家的符水弄进宫替小公主治病。小心谨慎的孟皇后收藏了符水,并将此事秉告哲宗,宋哲宗并未当回事。但是,外朝当政的权贵们找到了陷害孟皇后的把柄,他们与宫中皇帝的宠妃刘婕妤的内侍勾结,织成孟皇后大罪,哲宗糊里糊涂钻进了这个圈套,便颁下废后诏书,命孟氏出居瑶华宫,当了一名女道士。
似这样毫无理由被废的皇后是相当多的。后宫形势多变,孟皇后夹着尾巴做人,已十分不容易,结果仍被暗箭中伤。
元顺帝的皇后钦察·答纳失里,比上述两位皇后的命运更惨。她连废后的程序也没经历,就被处死了。答纳失里是前朝重臣燕帖木儿的女儿,元顺帝即位以后,开始重用燕帖木儿的政敌伯颜,引起燕帖木儿的两个儿子愤愤不平。为了恢复自己家族的势力,他们起兵谋反,准备杀死伯颜,废黜元顺帝,却不料走漏风声,反被伯颜杀死。随后,伯颜又以兄弟谋逆,皇后有罪为由,扯住皇后发髻将她拖出宫外,几天以后又以元顺帝的名义赐鸩酒毒死了答纳失里。
作为皇后,答纳失里并无过错,只因受父兄牵连,遭到这个下场,实在可怜。更可悲的是亡国皇后,在后位时,她们并未享受到多少荣华,亡国后,却要因国母的身份被陪葬。北宋末代皇后朱氏是节度使之女,因为美貌又有才艺,被徽宗选聘作儿子的王妃,钦宗即位,她被册为皇后。
她没有享受过丝毫当皇后的荣耀,转眼便遭亡国之祸,跟着丈夫,开始屈辱的亡国奴生活。在被金兵押往金朝首都燕京的路途中,年轻貌美的朱皇后时而受到调戏、侮辱,时而遭到毒打、虐待,一路劳顿,一路悲伤,又遭受风寒,金枝玉叶的身体经受不住,到燕京不几天就患重病死去。死后仅有一张草席裹身,草草被埋于野外。
古代后宫真的有宫斗吗
对于古代后宫真的有宫斗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史书上并未记载,毕竟这些都是不光彩的,但是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宋哲宗的后宫中,刘婕妤指控孟皇后对其进行了巫蛊之术一样,这一段很多电视中都未播放过这一段。
当时孟皇后因为实施了巫蛊之术被皇帝冷落,刘婕妤就要其同党梁从政将皇后宫中的所有宫女和太监全部逮捕,并将他们全部送进慎刑司,将其严加拷打,最终将其手脚打断,还将其舌头也割掉了,等到御史前来调查此事时,所有人都已经被折磨的不成人形了。
所以假如你问古代后宫真的有宫斗吗,这是真的,刘婕妤为了能够搬到孟皇后,还找来了很多的人证物证,让皇后不能翻身,她一个小小的婕妤,哪里来的那么大的本事,能够搬倒皇后,只能说明皇后确实是实施了巫蛊之术,才会正好上了刘婕妤的道。
比如我们看的如懿传中,玉氏第一美人金玉妍为了能够生下乾隆登记后的第一位皇子,在白蕊姬怀上龙子后将她所食用的鱼虾中放上水银,导致她吃了大量的水银后,身下的孩子成为一个怪胎,并在出生的那一刻就直接夭折了。这就是活生生的宫斗。
古代后宫斗争是真的吗
古代后宫斗争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后宫真的有宫斗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多电视剧就是由历史上的一些事情改变而来,所以后宫的宫斗真的是血淋淋的,就好像皇后他们因为如懿深受皇上喜欢,所以后宫众嫔妃合力将如懿打入冷宫,最终还想将她逼死在冷宫中一样,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上的杨贵妃曾经被赶出宫,当了道姑,最后因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深厚,又将其接回来,那些曾经排挤过杨贵妃的人,在杨贵妃回宫受宠后都没有落下什么好的下场,很多都别杨贵妃弄得让唐玄宗直接冷落,再也没有宠幸过。
所以对于古代后宫真的有宫斗吗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电视中都有提到过,在古代要没两把刷子还真是活不了两天啊,后宫中捧高踩低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别傻傻的,只有得到皇上的宠幸,才能在后宫站稳脚步,当然该狠得时候还是要狠,该善良的时候也该善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孟皇后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就被废掉皇后之位。
贤淑的皇后
哲宗的皇后孟娘是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亲自为哲宗挑选的百里挑一的好皇后,她温柔贤淑,知书达礼,又性格极好,宋哲宗在新婚燕尔对孟娘也是一往情深,两人恩爱有加。
司马光孟娘比哲宗年长四岁,她侍奉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周到备至,友好地对待其他妃嫔,对宫女十分关心和照顾,所以孟皇后被公认为是贤良淑德的好皇后,受到了皇宫上下一致的尊敬和爱戴。
刘婕妤争宠后宫
然而好景不长,高太皇太后病逝,哲宗亲政后由于政务繁忙,开始只是偶尔冷落孟皇后,这也是在所难免,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孟皇后就感到事有蹊跷了,她发现宋哲宗对自己有些爱理不理了,甚至十分冷淡,有时甚至半月不上她的坤宁宫一回。孟皇后纳闷于皇帝的冷淡,急忙打听事情原委,原来哲宗喜欢上了擅于讨好人的刘婕妤,甚至宠爱刘婕妤到说出让刘婕妤为皇后的地步。孟皇后也不便计较,再加上她本身性格就很温顺,也就听天由命去了。不过,这个刘婕妤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她听到皇帝偶然间说出的立她为后的话,心里便一下子怦然跳动了起来,她有些蠢蠢欲动了。可是要想当皇后障碍却有很多,首当其冲就是孟皇后。于是刘婕妤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将孟皇后扳倒,自己做皇后。
刘婕妤仗着哲宗的喜爱,寻找着契机压倒孟皇后。绍圣三年的一天,孟皇后带着嫔妃们去朝景灵宫谒,在礼仪结束后,孟皇后坐下来休息,其他妃嫔都恭敬地站在皇后周围等待,可是刘婕妤却胆大地一个人站在门边用背对着孟皇后,她这明显是给孟皇后难堪,孟皇后本来应当按宫中的规矩,治刘婕妤的罪,可是孟皇后天生宽宏大量,她没有那样办,而是什么都没说,站起身来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回宫去了。这时刘婕妤认定了孟皇后的懦弱,从此欺负孟皇后的气焰更加嚣张了。
还有一次,冬至节将到,孟皇后率领众嫔妃前去隆佑宫朝见向太后,在向太后未出来之时,孟皇后与众嫔妃要坐下来等候。按宫中规矩,孟皇后要坐金饰的椅子,而其他嫔妃则坐木椅子,刘婕妤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当宫女为刘婕妤搬来木椅子时,她却不愿就坐,眼睛还总是瞟向孟皇后坐的金饰椅子。众人都心知肚明,也不知该怎样处理这件事。这时一个调皮的宫女搬来了另一把金饰椅子,刘婕妤高兴坏了,心安理得就美滋滋地坐在了上面,嫔妃们虽然很气愤,可是孟皇后不说话,她们也毫无办法。
这时,一个宫女高喊:“太后到。”刘婕妤听到赶忙站起来,生怕得不到讨好向太后的机会,可是太后并未到,孟皇后只好叫大家坐下。刘婕妤只好也随大家灰溜溜地坐了下来,可是哪里料到那个调皮的小宫女早已将金饰椅子撤了去,刘婕妤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嫔妃见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刘婕妤生气极了,再加上摔得疼痛难忍,她连太后的影子也没见到,就跑去向哲宗诉苦去了。这件事让哲宗对孟皇后起了疑心,当晚上就到坤宁宫向孟皇后问罪,孟皇后一见皇上脸色不对,马上就跪在地上将白天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把责任归到自己的身上,说是自己平时管教宫女不严所致。其实这件事本来就不关她的事,是那个刘婕妤自讨苦吃。可是孟皇后不懂得自我卫护,在与刘婕妤的次次交手中屡屡居于下风,这没有平息刘婕妤已经点燃的嫉妒的火苗,反而更助长了刘婕妤扳倒孟皇后的气焰。
皇后被扳倒了
从此刘捷妤寻找一切机会来搞垮孟皇后,她派了亲信耳目监视孟皇后的一举一动,她买通皇帝身边的亲从郝随为她效力。时日长久,果真让她逮住了机会,孟皇后的养母宣夫人燕氏看孟皇后一直没有为皇帝生下皇子,内心十分着急,于是便私下里请了尼姑法瑞设祭坛,祈求观音菩萨赐福给孟皇后,让她早生龙子。却哪里料到福没赐到,却被宫里的人传了出去。刘婕妤的耳目郝随得知这个消息,乐得简直发狂,忙不迭得告诉刘婕妤。刘婕妤高兴地直拍巴掌,马上让郝随写好奏章呈给皇上,说孟皇后指使人暗里诅咒皇帝,哲宗看完郝随的奏折,虽然心里不相信,但还是有些将信将疑,派了梁从政等几位大臣负责审讯这件案子。
刘婕妤听说之后,赶紧叫来梁从政等人,吩咐他们务必要拿到口供,说是孟皇后指使干的。梁从政几人抓来三十多位太监和宫女,严刑挎打,逼问口供。可是孟皇后平日里对这些宫女太监十分照顾关心,这些太监、宫女不忍心诬陷这么好的皇后,没有一个人诬陷皇后,甚至有的太监被打断了肋骨,有的宫女被割掉了舌头,也毫不昧着良心说话。最后,梁从政没着了,只有按着气息奄奄的太监和宫女们的手在早已写好的供词上按下手印,拿给皇上看了。宋哲宗接过供词一看,是孟皇后指使人来诅咒他的,大吃一惊,他不能相信贤惠的孟皇后会害他,于是就让御使董敦逸重审这件案子,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哪里知道这个董御史却辜负了皇帝对他的期望,在郝随的旁敲侧击下,竟又将原判原封不动地退回给哲宗。哲宗这次没辙了,但他也生气孟皇后没生下儿子,所以下旨废掉孟皇后,收回皇后册宝,孟皇后即刻搬出坤宁宫,贬送瑶华宫,赐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号冲真。
孟皇后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就被废掉皇后。直到她进到瑶华宫,才得知是养母宣夫人为她祈求早生皇子,而这件事又被刘婕妤利用才使自己遭受灾难的。孟皇后虽然心里十分难过,但她不怪罪任何人,只怪自己不能给皇帝生下皇子。她为人太善良,直到住进瑶华宫还真诚地希望别的妃子,特别是刘婕妤早日为哲宗生下龙子传宗接代。
亦可写作:“倢伃”
属性:妃嫔称号
来源:其名之意,据《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倢,言接幸于上也。伃,美称也。”汉代婕妤往往晋封皇后。汉武帝置,为妃嫔之首。《汉书·外戚传序》:“至武帝制倢伃、傛华、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视上卿,比列侯。”又《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广汉重令为介,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倢伃。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三二:“婕妤生长帝王家,常近龙颜逐翠华。杨柳岸长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元帝时因增设昭仪,退居第二。曹魏时退居十二等中的第九。晋时尚在九嫔之内。南朝宋以下,降至九嫔以下,至清废。
婕妤是宫中嫔妃的"职称",据说当时宫中分为嫔妃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等。
刘婕妤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婕妤 西安、刘婕妤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刘婕妤
相关文章